上周五去了一趟聚會,阿哥發現:媽媽,那隻魚有鬍鬚ㄟ!
妳可以幫我拍下來嗎?

20171208.JPG

5歲孩子多了好多語彙來作生活描述,觀察孩子們的言行是當三寶媽我的最大樂趣。滿五歲的雙寶跟媽媽從花蓮移居台北生活,環境上的變動讓他們突然間長大成熟許多。對於一些環境上的描述與細節,有時讓我覺得很驚艷,我想站在欣賞鼓勵的角度,盡可能留下「5歲孩子的觀察紀錄」。

<固定行程、學會觀察後鼓勵描述>

男孩子家庭很適合「戶外路線」,從孩子們小時候我們就常在花蓮居家附近進行散步地圖,認識環境、觀察花草、昆蟲,學著找自己喜歡的東西來描述。來到台北,孩子們跟我描述台北家的第一印象:「籠子門」的家(下圖)。

20171023.JPG

位於12樓的籠子門家是步行到學校的起點,每天路徑一致,沿途會經過派出所、自助洗衣店、OK便利商店,經過2-3個路口過馬路後,會抵達孩子們的學校。即使在都市叢林中,我們依舊在路旁的行道樹、盆栽發現了:瓢蟲、椿象、毛毛蟲(無尾鳳蝶幼蟲),盡量引導孩子們描述、繪畫出生活觀察,盡可能地持續進行親子散步地圖。

例如,台北有好多溜滑梯小公園,陪著他們探索周遭環境外,他們還會指定要去哪一個公園玩耍,對於不太清楚名稱的公園則是得描述環境讓我知道,我們才會一同前往。慢慢地,描述越來越具體、越來越詳細,甚至讓他們引導路途前進。

附設幼稚園大班活動單中也充滿著生活觀察紀錄的影子。國小附設幼稚園考量到大班孩子即將銜接小學一年級,所以在活動單設計中,從開學的認識校園、校園周遭環境,到最近參與校慶活動紀錄,都很用心帶領孩子們作觀察和課堂討論,孩子們回家還要跟家人討論分享後,才能完成學校活動單紀錄。

<描述具體細膩是個生活遊戲>

每天睡前禱告可以知道孩子們今天發生的事情,他們常期待著:台北好天氣、爸媽工作順利、家人身體健康。我也常藉著禱告來預告一周內的行程,讓他們參與行程活動討論,除了有助於穩定情緒外,也讓他們期待著即將發生美好事物。

對他們而言,他們有4個家:台北家、花蓮家、台南阿嬤家、彰化阿嬤家。每個空間對他們的意義不太一樣,讀書、玩耍、腳踏車、阿公阿嬤大家族、摘小番茄農地體驗生活…連結著他們對這四個家的印象,也賦予每個家空間上的意義。所以每周末行程不太一樣,每一次移動都在考驗彼此的耐性外,也讓我重新調整以陪伴的角度,帶著他們觀察享受旅途中的新發現。

頻繁地往來台灣各地,慢慢地連結家人、交通工具轉換、空間差異和旅行練習。善用大眾運輸,讓他們在移動中學習等待,在等待中學著觀察、學著描述,孩子們現在也會要求以拍照的方式記錄新事物,可能是一朵花、一隻蟲子或一片葉子,甚至回家後會拿筆畫出圖畫,看圖說故事,自己講得很開心。親子間每天有說不完的話、分享不完的小發現,回答不完的提問,小孩越大描述語彙能力越好,親子對話的機會越多,我很享受這樣的親子互動。

<描述越來越長就慢慢形成故事>

多數的孩子都喜歡聽故事,從繪本講起到自己編撰,一直到現在孩子們自己嘗試說故事,這一切都是從親子散步地圖的觀察行程開始的。想像力根源於事實或生活體驗,觀察描述能力越好,語彙越多就能形成有趣的對話與故事,現在他們試圖在編撰自己想像的故事,期待孩子們無窮想像力下有趣又豐富的故事

arrow
arrow

    Caspp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